顯示具有 反思日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反思日誌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反思日誌]政治三 謝翊心

B00105014 謝翊心 政治系國際關係組三年級

report :
  一開始到松山文創園區,立刻就被人潮和建築物的外觀給吸引;如此龐大的人潮,想必內容必定頗豐,我懷著滿心期待。有質感的擺設以及打光呈現作品的方式,都讓我很驚豔!隨後我們(我與妹妹以及朋友們)選擇進入台北城市設計展,至於同時展出的3Dprinter,則擺在順位稍後再參觀。

  由於展場內部呈現設計的關係,照片都拍不清楚,不過這張椅子聰明的設計很快就吸引我的目光,所以我硬是要拍他並且擺上作業。平時是一個單人木椅,必要時可以變成雙人板凳!我非常喜歡這類節省空間、多功能的設計,非常佩服想出這個創意的設計師,實用又趣味,更棒的是,亦很穩固!
  陸陸續續,我們又接著看了很多項改造城市的作品。當我走到這個紙雕面前,我看著他精細無比的手工,心中充滿敬佩!他很真實的呈現台灣台北某一區塊的街道(東區),包括那邊的每一個店家和馬路的樣子,都用很可愛又不失精細的方式雕出來,讓我在上面看到很多我喜歡並且經常光顧的店家,驚訝於作者怎麼能夠雕得這麼引人入勝!而且,還是本校生傳系的學生呢。喜歡的作品到處都是,一一列出恐無法詳述,故特挑出兩個最喜愛的。



另外,這是重新設計台北的步驟,我覺得這個步驟簡單,吸引大家駐足提供意見,卻可以達到重新設計一個城市的效果,是某種程度很棒的廣告以及行銷。

在那裏,牆上都是便利貼,寫著大家天馬行空的想法,我也一一仔細讀過。

最後,當然是採取行動。任何美好的構想,若無行動,就只是白日夢。

responding :
  在學校繁忙學科之中,我早就忘記每個人都有設計的天賦這件事的可能,參觀了展覽之後,我發現,任何的學科任何的人,都可以在他自己的領域從事設計這件事情,未必是需要產出一個真實的產品,光是發想開始,就一腳踏入了設計的這個領域之中。
  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是一塊設計的料,但我很享受參觀別人的設計,享受那些創意設計帶給我的驚喜。當自己看著這些展覽,忽然覺得,自己是不是也能依據自己所學所知設計一些什麼呢?當每個人,都貢獻自己一些些的創意,不要怕大家的嘲笑與輕視,也許那些設計,會醞釀出一個更美好的城市吧。
  
  最後,附上那裏我很喜歡的店家所設計的拍照牆,很聰明的讓大家留下來拍照作紀念!因為我也拍了,並且再也忘不了那間店的店名及產品。(照片附在下方。)店家用同樣的背景,不同的厚紙板,讓每一個人拍好幾張照片作紀念。我覺得很趣味,也很聰明地造成了他的攤位大爆滿。



relating :
  設計展由於比較偏向於城市的改造,許多的發明我一時想不出與我經驗的連結。但是我看到廚餘可以做出酒精,甚至可以變化出手機殼!我頓時覺得地球非常有希望能夠永續經營,這是台灣這個小島可以努力的方向;既然人沒有其他國家多地也沒有特別大,是可以專注於發展特色重點的產業建立競爭力的。


  另外,與我自己個人經驗連結的產品,我不是在設計展上看到。而是在館內的其他攤位。我看到有人設計了一個皮夾,皮夾的開口可以丟入零錢跟紙鈔,不必特別分類,等到皮夾關起來,零錢也會自動落入零錢袋之中,大大節省拿到找錢的時候要先把零錢塞進皮包的零錢袋,然後再將鈔票放入皮夾裏面這兩個動作浪費的時間還有不便---特別是,雙手都很忙的時候,這樣簡單的發明是由很簡單兩片布就做成的。但由於太多人在攤位前擁擠,老闆也親自示範用法,所以我就沒有特別拍照了!但是我從很久之前就有感,覺得拿到找錢有鈔票又有零錢很麻煩,要放的時候如果雙手很忙,甚至還要找張桌子把手上的東西先擺在上面,然後才能好好放零錢(因為零錢袋通常都是單手拉不開的拉鍊!),我當下真的很想買下那個皮夾!不過,預算超過了。

reconstructing :


  不管有沒有參觀這個展覽,之後我一定會申請創創學程。看這個展覽對我的啟發,倒不是立志成為一個設計師之類的;而是,那種從生活中發想,然後化成具體行動去改變某些事情的態度,讓人覺得很熱血很澎湃!畢竟,多數的人,總是看得很遠、想得很遠、計畫的很遠,然而卻執行的很短暫,或者也沒有執行過仔細擬定的計畫。所以,這個展覽對我的影響,應該是要take action,努力去把想法付諸實現;這樣,我才能越來越有成長!

[反思日誌]生傳四 陳舒芸

設計師週反思日誌
2013.9.29
生傳四/陳舒芸

自去年注意到設計師週的活動後,這是我第一次踏進設計師週的展場。設計師週的地點在花博爭艷館,前往的當天是星期日下午,假日參觀的人潮不少,但不致於擁擠,能在每個作品前恰到好處的停留。

本次參展的作品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為欣賞的三個主題分別是:寶用、打包帶走,以及灶腳。這三個主題都結合了多個藝術家,透過設計延續台南的生活記憶。

圖一、窗的風景<寶用>

圖二、老磚花盆<打包帶走>
回收老屋的破磚,保留其形狀重新製作為小花盆

圖三、蒸發高 茶杯組<灶腳>
將傳統美食發糕的形象應用於杯具,亦有蒸蒸日上之美意

圖四、手心間的記憶<灶腳>
將搓湯圓的記憶與揉搓肥皂結合,產出湯圓肥皂!

一直以來,我覺得好的設計應該要能與人的需求結合,而不是孤立在生活之外。因此看到有些作品,雖然具有巧思,但無法應用於生活,會覺得很可惜。參展的單位很多,然而逛完一圈最後停留在腦中的還是最初看到的那三個主題,我想是因為這些創作不只具有實用性,還在作品中溫柔的注入台南文化和在地風情。過去,我總覺得設計是「聰明的」用聰明的方法去解決生活的問題。這些創作讓我瞭解設計不只可以聰明,還能多一份「溫度」。因此我非常喜歡這系列的作品,也透過它們內化了台南的意象。
參觀設計師週像是經歷一趟旅行,能看到他人的生活方式。讓我決定以後要更用心的觀察周圍的風景,因為創意可能來自生活最細微之處。

2013年12月14日 星期六

[反思日誌] 材料四 徐梓耀

回到了松菸,這裡是充滿回憶的地方,曾經在這裡當過志工的我抱著好久不見的雀躍。


        由於時間不多,我直接進入了展覽的主題展區「設計玩家館」。和我預期的不同,這裡充滿了商業活動,不過仍是有許多令我印象深刻的設計作品。例如:創意衣架,不僅為生活增添了樂趣在材質上也改善了傳統衣架的缺點。玉手救星,解決提重的袋子時手都會被袋子壓得很痛的問題。桌角緩衝墊,兼具功能及美觀的設計,結合傳統文化提升文化認同。自動衛生紙盒,隨著衛生紙張的減少會使衛生紙袋慢慢提升,解決傳統務生紙盒的缺點。




接下來的作品我的感觸是更加深刻。鋁合金涼感椅、超貼合金屬手機殼,這兩個設計品和我的主修「材料系金屬組」有極為強烈的關聯性,這樣的設計品讓我對自己的主修的看法又更加開闊。我也和這公司的共同創辦人聊了一下,了解了工業設計產品的商業流程,讓我對未來的創業計畫又更加地有信心。


        可攜式小木椅。設計者的理念:現代人太少注意身邊的美好,鮮少寫生。作者希望大家可以帶著這張小木椅,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進入自己的氛圍,享受生活的美好。我完完全全和作者有相同的想法,當我在搭火車時或是看展覽時我都好希望自己有一張椅子,在我喜歡的地方打開來,享受當下的美好。抑或是當我在台大校園中突然感受到校園的美,我便可以打開椅子坐下來素描,因為我喜歡打開我的感官,接收環境中的美好、觀察人們、觀察大自然的流動,在心中產生難以自拔的感動,這張椅子的理念真是完全符合我的需求。

        不過回到現實,美好的設計、藝術總是脫離不了商業。看到圖中的阿婆賣力的叫賣,讓我不禁反思,一個美好的設計品擺在商品櫃上,其過程從材料→設計→製造→通路,勞工能賺多少?設計師呢?工廠呢?當改善生活經驗、提升生活品質的設計,與不好的商業行為有太強烈的關聯時,似乎就令我作嘔。更不用說圖中那些完全沒有令我驚豔,對我來說只是在賣弄「極簡主義」的設計品,沒有長久價值、不會令人投入感情的東西,商業利益考量似乎優先於設計巧思。




極簡主義。這幾年來,我逐漸感受到現代美學喜好的轉變,而在這次的設計展中更是瘋狂地展現出來。事物要回歸其本質,圓就是圓、方就是方、黃色就是黃色,並且把眼光放在「質感」上,木材、金屬、塑膠、消光、光滑、平整,只要東西和這些扯上關係似乎價值就大幅提升。不只如此,現代社會的品味還追求純手工、自然、可愛形象。缺乏設計師真誠的心思的東西,看到的當下也許很喜歡,但久了之後呢?我們還會一再地被感動到嗎?會和這樣子的東西產生感情嗎?(以下兩張圖片解釋極簡主義,都有各自的設計巧思。左是半自動垃圾桶,方便更換垃圾袋,右是心情名片盒,可隨心情換顏色組合並且方便收納名片)


2013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反思日誌]設計師週 生傳三 林澤安

今年台灣設計師週的主題是AROUND,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疏於發現其實在生活的周邊充滿了許多設計師的巧思,也很少發現我們生活的一切其實也是他們設計的靈感來源,無論是物品的本身,或是它所代表的意象和內涵,又或是它所聯繫的關係,都是設計的一部分。

藉由這次的展覽,我們可以更貼近設計師的設計,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設計師最初的想法和設計理念,看完所有設計品感覺他們所要傳達的都是「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不管是從設計的實用性來看,或是結合了生活的趣味,或是融入了對於某個事物情感,他們的共通點是一致的,藉由設計來改變目前的生活,進而打造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

每每看完設計展,總會不自覺的感嘆難怪自己不是設計師的料,不僅沒有設計師天真浪漫的性格,也沒有那樣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在相對務實的我的眼中,很多設計似乎就只擁有它本身的美,有很多設計品看起來像是不實用的,融合了許多不同的元素卻沒有增加它的方便性和使用性,它或許不實用,然而對於習慣了日常生活的我而言,都是一種思想上的碰撞。我想那就是身為設計師的浪漫吧,是一種他們對於生活的態度和堅持美與情感的信念。

我很喜歡這次設計原理探索中的其中一個主題「外衣」,他提到:皮膚不是作為無機的表面,而是人體五官感覺所提供豐富情趣知覺的體驗。人的皮膚是接觸這個世界的媒介,藉由皮膚的觸碰我們才能具體的感受到生活的周遭。而在設計上,設計師就是在為產品找一個最適切的外衣,就像我們的皮膚一樣,成為他與外界溝同的界面和橋梁,成為皮膚一般自然而必要的存在。


當「設計」這個用語逐漸氾濫,設計的風潮逐漸盛行,設計就漸漸演變為高檔奢華的表象或是對於物質的追求,就像是對於名牌的崇尚,人們會一窩蜂的開始追求設計感的商品,但同時也能詮釋為大家開始更注重生活品質,不再是以實不實用作為唯一的基本考量,為生活增添一些美感、一些趣味,便是提升自我的基本條件。既然說設計就是生活,那我想從改變生活開始也可以算是設計的第一步吧!

[反思日誌]生傳三 張可盼

設計師周是臺灣近年重要的設計展覽,相較於國外的設計展總覺得比較親近人心。這次展覽之中,最喜歡的主題展區是〈分子/分母〉,是整場展覽之中最讓我產生共鳴的主題。策展概念為希望設計師利基於現有物品,了解其特性並順應其特性發展,創造更多設計可能。
喜歡〈分子/分母〉,因為它最貼近生活。如果只給我一分鐘快速地說出所有和生活相關的詞組,我可能只提得出眼前的桌椅、桌上的筆電、裝著咖啡的馬克杯、身旁的床、床上的枕、正準備換季而凌亂的衣櫃、書櫃、牆…一切似都不足為奇;但若給我一個小時,我也能告訴你房裡每件無趣而陳舊的事物在它們初到之時曾有的故事。
事實上沒有一件東西是無用無奇的,它們都擁有更多的可能,值得被發掘與感受。而〈分子/分母〉正是以不同眼光解構或者解釋現有物品,設計師們將目光放在平凡的事物之上,再以巧思巧手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剛進去這個展區時看見這個作品,功能單一易懂,將攪拌匙固定在杯緣,也更臻美觀(圖一)。另外還有以書本本身高度支撐的書架(圖二),以及貓跳台(圖三)都讓我非常喜愛。
參觀完這個展區,覺得設計師們擁有的真是一項美好的技能,如果我們都能重新詮釋不足為奇的日常所見,那麼每件物品都將更可愛並熠熠發光。我也會努力磨出設計師們的眼光,更銳利但溫和地欣賞身邊習以為常的景緻。
(左上圖一、右上圖二、左下圖三、右下為分子分母展區理念介紹)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反思日誌]生傳三 紀茗祥



Report:趁著星期五下午沒課,和同學一起來看這個期待很久的台灣設計師週展。因為不是六日的關係,所以看展的人潮不會很多,所以走起來還算舒服。票價對我來說非常非常合理,再加上我們還有學生價,根本是物超所值。展覽會場比我想像中的要大很多。剛開始時,我很認真的觀看每一個設計品,到後來發現時間緊迫,只好用忽略一些設計品了。 總言之,我認為這一次的設計展辦得很成功,驚喜連連。了解到了很多以前沒想過的設計,真是獲益良多。 


 Responding:對我而言,在馬來西亞沒有像台灣有這麼多的展覽,所以我對於看展並不熟悉。在來到台灣後,我開始留意台灣不定時就會舉辦的一些展覽,像是在華山文創園區、圓山、中正紀念堂等。我很喜歡去看這樣的展覽,不僅可以讓這些有才華的人能有機會展示,也讓我們從中增加自己的見聞。我認為這樣屬於台灣的文化很值得被推廣,不僅可以讓我們空閒時間不會無所事事,反而變得更充實,也提升了人們的藝文氣息。 這一次的台灣設計師週讓我對於台灣人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我覺得台灣真是一個寶島,雖然土地面積很小,但是人才濟濟。我對於設計從以前就一直有很大的興趣,但是後來因為許多原因而沒有踏上設計這條路。但是我一直相信,設計與我們息息相關。我們生活中到處到可以發現好玩的事,只要再加上一點創意的想像力,就可以變成另一個好玩又實用的東西。我認為一個好的設計品,不僅要達到創新創意、美觀,還必須要便利消費者。每一種設計品都有屬於自己的功能,像是其中我很喜歡的是一個扭蛋錄音,我們可以將自己想要說的話錄起來,然後放到扭蛋裡,當有人去扭蛋時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錄音。我覺得這個非常有趣,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許聽到陌生人一句鼓勵的話就能讓一個人擁有一整天的好心情。 我認為台灣的設計師都很有潛力,而且在這一次的設計展,我看到了很多設計師都利用了台灣本土的元素創作。這樣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台灣特有的文化,以及凸顯出台灣設計師的無限潛力。 

Relating:在台灣設計師週中,我看見了很多有趣的設計品。我曾經在家裡的玻璃餐桌上吃飯的時候,好像從玻璃下看東西會比較清楚。在這樣一次的設計展中,我就看到了這樣的作品。他在玻璃餐桌上設計了放大鏡的鏡片,讓視力不好的人可以將書本或報紙放在玻璃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我認為這個發明造福了很多視力不好的人,讓他們可以不必帶著老花眼鏡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Reconstructing:我曾經夢想成為一名設計師,但是目前有點難實現。在看完了這一次的台灣設計師週展覽,我認為要成為一名好的設計師很不簡單,必須對身邊周遭的實事物觀察入圍,才能發現如何創造改進一個更好的產品。另外,還必須要觀察人的動作、習慣等等,從中得到靈感。我也開始觀察身邊的一些小事物,慢慢發現,其實只要我們願意發揮想像力,創意無所不在。





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反思日誌]政治三 林以婕

A.      report
九月中挑一個周末去看了松山文創看台灣設計展暨台北設計城市展,這次展覽的主題是:不斷提升的城市(Adaptive City),也就是讓設計融入在城市之中,利用這些設計讓城市更有活力和創新力。
B.      responding
綜觀整個展覽,我發現我還是比較喜歡那些生活上的小創意,它們總讓我感到驚嘆,原來生活多了一些些發想就變得如此有趣,從最平凡的事發展創意是最令人驚豔的吧!!!
(例子一)依靠
  這是內外兩側都可發出聲音的耳機:(1)當自己一個人在聽的時候,它就是一個普通的耳機功能 (2)當有另一半靠近這個外側耳機時,這個耳機便能感應到耳朵的溫度,而將撥放和內側一樣音樂,用此連結兩人的情感

(例子二)Vacii Candy Tree 桌上固定器
  這是多功能固定器,它是由四顆圓球組成的,你可以當放名片的,或是固定電腦線、手機充電線…..

C.      relating
   每次,走在路上、搭大眾運輸...都可以看到每個人都低著頭關心著自己的手機
  「那個誰誰誰傳LINE給我耶!!!」
  「那個某某某好像跟誰變成"戀愛狀態"」
   人與人之間好像因為科技而變得越來越疏遠的,少了抬頭、少了面對面、少了眼神的交流,世界是不是少了點色彩?我們真的希望得到朋友的消息是從網路上得知嗎?還是你想聽他當面說給你聽?
   參與了這次展覽,有不少點子是作者看見日常生活人們是不是太過於依賴某些科技,而讓生活變得單調,而得到了靈感發想……
(例子一)f o m
  手機座、ipad….由一個鳥籠的型態顯示出,現代人太常使用科技,形同被鳥籠框住,無法真正自由飛翔

(例子二)披頭四 平面設計
  原本應該是四個人走在一起,但後面的三個人卻因為在玩手機,而讓隊伍一分為二




D.    reconstructing

其實,很多創意都來自於生活,但往往我們都沒有認真想過或是對生活仔細品嘗,因此,希望我以後能好好的品嘗生活、用心去感受每一刻、觀察身邊周遭的事物,因為,可能一次小小的擦身而過都是創意靈感的來源

2013年12月9日 星期一

[反思日誌] 生傳四 劉品萱

創意思考─
2013台灣設計展暨台北設計城市展參觀反思日誌

    從高中以來,我就很喜歡和朋友分享一些設計相關的雜誌書籍,像是PPAPERDESIGN等等,就連IKEA每季出的產品目錄我都可以看得津津有味,每次都能夠從有意思的設計中得到意想不到的驚奇!光是看平面作品還不夠過癮,跑設計展,親眼看看,親手玩玩、體驗。近幾年來,文創產業興起,台北也陸續在松山文創園區、華山文創園區、花博園區舉辦了許多大型會展:2011年國際型的台北世界設計大展、2012年的台灣設計師週「FLOW」我都抱著欣喜若狂的心情去逛到鐵腿,今年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的設計展當然也不會錯過(而且還是免費的)!今年「台灣設計展」結合了「台北設計城市展」,整個展覽主題呼應台北申辦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的理念:「不斷提升的城市」(Adaptive City, AC)。總共策畫了「世界藝想館」、「金典設計館」、「設計玩家館」以及「台北設計城市展」四個展館。


「世界藝想館」集結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意、設計競賽及家具品牌的作品。其中「台灣國際創意設計大賽」主題:一起(Togetherness),和家具品牌「有情門」策展主題:「當我們同在一起,在藝起,在藝起!」可以看出,進入數位、智慧世代的社會,雖然使人們的生活變的十分便利,卻又因為過度依賴智慧產品反而使人們被禁錮在自己的世界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變的更遙遠,因此設計師們透過作品反諷、警惕我們,或是設法運用設計改善科技產生的疏離感,幫助人們「在藝起」。我特別喜歡其中一項名為「依靠」的作品。我喜歡聽音樂,而耳罩式耳機不論音質或是舒適度都優於耳塞式耳機,但是耳罩式耳機的缺點就是一次只能一個人使用。而這個作品內外側都能夠撥放音樂,外側區域利用感溫技術,當兩人將頭相互依靠時,感受到耳多的溫度,外側就會撥放和內側相同的音樂,這樣一來,兩人就能夠一起親密的分享聽音樂的喜悅。之前我也曾經想過如何克服耳罩式耳機的問題,像是將耳機中間伸縮帶加長,足以塞進兩顆人頭。而這項產品解決了我多年來的困擾。

這個智慧世代的議題,其實在去年台灣設計師週展覽中就有許多相關創意作品,我想在未來快速變遷的社會中,一定還會遇到更多社會問題,而設計也會日新月異,不停地提出創新的因應方法。

    「金典設計館」展出2013金典設計獎得獎作品及16項獲得年度最佳設計獎的作品。一進到展館,就會發現其中的巧思,我們好像來到了城市的一條街道,有行道樹和斑馬線,而作品則是被分類在道路兩旁一個個櫥窗中,參觀展覽彷彿就像是在windows shopping一樣。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作品是「高麗菜碗」。每一個高麗菜碗都是運用真的高麗菜去壓模製作而成,因此每個高麗菜碗都有不一樣的葉脈紋路,每一個都是獨特的造型。設計者的靈感來源來自於他平常逛的菜市場,他看見路邊剖半的高麗菜形狀猶如碗一般,因此有此創作。這讓我了解到,許多創意的點子其實都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用心觀察、體驗、思考,說不定就可以做出別出心裁的設計品。

    「設計玩家館」是21家設計相關的商家聯展。每一個設計產品,都可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便利、美觀、人文關懷、多功能整合等等,都是設計產品的特色。其中,我發現好的設計還有一個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趣味」。因為設計除了要解決問題,還要我們樂在其中。有些設計產品,可能沒有太大的實際用途,但你看到它時總能夠會心一笑,因為「好玩」。設計玩家館就是一個讓我們「玩設計」的地方。普通的日常物品,換個形式呈現或是與類似的物品結合,都有可能產生驚奇。像是半截寶刀形狀的磁鐵年在門上,就像們被刀刺穿一樣:或是手槍形狀的梳子,瞬間就化身特務,隨身攜帶暗器一般。「好玩」其實是我對「設計」產生莫大興趣的原因之一,我討厭一成不變、枯燥乏味的事物,總想著要怎麼把無聊的事情變有趣。我很喜歡之前Volks Wagen一系列提倡「Fun Theory」的廣告,用有趣的方式解決問題。因為人都會被好玩的東西吸引,而且很多時候,因為「好玩」,結果得到更好的效果。

    最後是「台北設計城市館」,整個展覽的主旨像是在告訴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設計師。不管我們從事什麼行業、什麼專業,我們都可以盡一己之力改造我們所生活的城市。展出中的作品,都是以常民生活為核心主軸,讓設計概念融入社區,使設計成為一種全民的社會運動,透過常民的創意與巧思,創造更美好、更理想的居住環境。其實生活中,很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都仍存在的問題,或是可以更加精進。像是上週創意思考課堂上,老師希望我們Brainstorming看看台灣大學校園裡,是否還有什麼地方可以融入創意、設計的巧思,使台大更有黏性。沒想到,很多習以為常的校園環境,確實還有許多可以改進的空間。而台灣大學只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台北設計城市展」希望能夠推廣這樣的概念,讓常民去思考一個城市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讓台北成為一個更有黏性的城市,而這個任務,大家都可以做得到。


{{花絮}}

↑意外發現生傳系學姐的紙雕作品有來參展!!


↑很喜歡設計玩家館中義賣的明信片(還有每一個攤位的印章!!)


↑與作品合影

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反思日誌] 化學三 溫邦宇

今天去了台灣設計展暨台北設計城市展,體會到原來還有這麼多東西是可以加入不同的元素組成一個新的創意商品,不一定是靠新的技術新的科技,但他們都使我們生活更加方便或是美觀。有些商品我是真的不知道能有什麼用處,只讓我覺得很搞笑的一個商品而已,但是其中還是包含著滿滿的創意發想!其中我又再次見到IFmove了!暑假的時就曾去太平洋腳踏車公司參觀過,那時就覺得這真的是太經典的一台摺疊車了!但是跟宣傳影片中十分不同的一點是,摺疊時是十分需要技巧的,並非影片中很簡單的隨意一推就可以收的簡潔快速,我認為這點是需要再改進的部分,或許可以在車上再加畫上一些美觀標示,如此一來他就是十分完美的一部車了!但是在設計展中所看到的設計都比較屬於高單價的部分,否則就是沒有量產,在設計產品後要進入大量工業製造,相信這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而在設計展中我買了這個產品,他是一個可以取代傳統黏膠式的掛勾,而且能夠懸掛十四公斤,只要150塊,造型也蠻好看的。但是相較於兩攤外賣類似產品的店家,生意則十分普通。隔壁店家200塊起跳,而且負重是4公斤起跳,造型也不甚理想,但是整家店主打的商品就是這一系列的掛鉤,並非小小的一角,證明了行銷手法的差別造成了如此巨大的結果差異。 這是我第二次去參觀設計展了,雖然沒有第一次的新鮮,但我這次卻是用對設計相對較了解的角度來參觀這些不同的設計作品,讓我有更多的收穫。而這次參觀過後讓我思考未來的設計要如何才能改變使用者的使用習慣,成為一個跨時代的產品。 PS:助教不好意思參觀完我才發現要拍照片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台灣設計師周]圖資二 張琬婷

創意思考 台灣設計師週
b01106036 圖資二 張琬婷

a.      report
今年剛申請上創創學程所以修了許多學程的課程很幸運的服務設計課剛好也要去台灣設計師週老師是利用上課時間帶我們去的因此從尚未開館我就在場外等待了之後下午趕去醫學院上了兩小時的課又跑回展場逛到最後閉館每次逛展覽總是覺得時間不夠呢

b.      responding 
參訪當天由志工先為我們進行主題區三十分鐘導覽,之後我們才自由參訪因為主要展區已經大致逛過因此我就先看了各個小展區與設計商品攤位老實說因為攤位有點多,所在的分區也多,所以逛得有些混亂常常不清楚哪裡逛過了也不怎麼有感覺到展覽的主題直到又逛了一次主題區問了某主題區的負責人後才終於大概了解主題around」是指在我們生活周遭處處是設計

c. relating

「放大鏡桌」
問題界定:許多人喜歡邊吃東西邊閱讀,但卻經常使閱讀物被食物、飲料弄髒,讓人困擾。
創意發想:隔開閱讀物與食物。
設計概念:設計出雙層桌子,使玻璃能隔開食物與閱讀物,而顧慮到有些人視力不良或因為被隔開而拉遠與閱讀物的距離,以玻璃的特性設計出局部放大功能。

成品展現

看到這張桌子就讓我感到心有戚戚焉,以前常常念不完書,而常把書本放在餐桌一邊吃一邊看,放離食物太近就很容易弄髒,但放太遠又看不到,這張桌子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但其實我後來發現邊看書邊吃飯,除了效率不佳外,也容易消化不良,所以或許還是專心做一件事比較好。

一人留飯碗盤組
問題界定:當我們一個人要熱飯菜時常常需要好幾個容器才能裝不同的菜色畢竟又不能只吃白飯,又不想將飯菜肉混在一起蒸,但常常因為容器太多使電鍋難以容納
創意發想:有甚麼東西能讓許多不同種類的飯菜分開但又同時放入電鍋蒸嗎
設計概念:留飯碗盤組以台灣家庭最普遍的大同電鍋作為電鍋大小的範本,設計出一個外型像電鍋的分層式碗盤組,能將飯菜分層保存,使飯菜肉不會混在一起,還可以直接放到大同電鍋裡蒸熱使飯、菜、肉一次蒸熟,且有不導熱的木頭把手可輕易拿出飯菜不燙手。
成品展現:
雖然分層的概念已經有類似的小便當盒了,但容量有些太小,頂多也只有兩層,因此看到這個像電鍋的容器馬上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有時候在學校弄到很晚才回來,肚子餓了,就會要媽媽先幫我熱飯菜媽媽總是得用好幾個小容器才能勉強放入電鍋但如果有了這個就方便多了價格也還能接受真想買一個回去

FUUN 紛錢包
問題界定:常常我們在收錢時總是因為時間太趕而直接將超片與零錢一起放入錢包內但之後購物要找錢時,鈔票與零錢混雜就會感到很不方便
創意發想:如何快速地自動分開鈔票與零錢
設計概念:利用地心引力零錢比鈔票重與分隔的概念,讓零錢與鈔票一起放入錢包時,零錢便會因重量較重,掉入另一夾層內,而此一夾層也有自己的拉鍊可以打開。
成品展現: